就筆者觀察,一般家長面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果感到最苦惱的,莫過於「數學科」。或許這也是學校週邊「專業數學班」或「數學加強班」林立的原因吧!大多數的家長應該都在找尋萬靈丹,一種讓孩子服下之後便能解決所有數學上的疑難雜症的神丹仙藥吧!

  孩子的數學學習問題,絕對不是因為教改後才開始。試想在大家童年的求學生涯中,最痛恨的科目是什麼?是哪一門學科沒有學好而讓您得放棄人生的夢想?是哪一門學科讓您視上學為畏途?答案大概都是「數學」吧!

  歸納數學被視為毒蛇猛獸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幾點:
  一.家長自己害怕數學,而將恐懼的情緒傳給兒童。
  二.部分兒童在尚未學習前,即認定數學很難,而不敢嘗試。
  三.教學方式不當或處罰過於嚴厲,使兒童產生恐懼。
  四.學習內容太難,或是兒童智能尚未成熟,以致無法學習。

  前面兩點可以看成是「學習心態」的問題,而後面兩點可以看成「學習方法」的問題。發現問題便比較容易分析,並找到解決的對策。針對學習心態的問題,首先應確定數學的主要學習方向並不是侷限在四則運算或是多如繁星的公式背誦,數學其實是一門探究世界萬物規律及秩序的科學。是植基於邏輯思考,透過實物觀察、生活經驗及理性推論進而發現真理的學科。那麼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對數學學習的心態應調整成「數學就是認識世界的方法,而『數學教育』就是帶孩子去認識世界」。心態對了,壓力就變小了,而學習自然產生樂趣,恐懼感就不見了。

  筆者祖母生於民國前,終生不曾就學,不過自筆者幼年時,便聽過街坊鄰居訴說祖母的「神奇軼事」。日據時代,祖母在日人社區擔任幫傭工作,每天清晨得幫著四五戶人家上市場採購。她身上帶著各戶人家給的錢,腦中記著各戶需要的菜色與數量。採買回來之後,每一戶該找多少錢,該給多少物品,一毛不差且一件不少。在筆者就讀國中時期,家裡有自建房屋的機會,祖母一人負責每天監工並核算工資,今天來了多少男工與多少女工,幾人全天班幾人半天班,她全部自設一套系統,帳目清楚不出差錯。祖母沒能在學校接受正規數學教育,但在她的世界裡,數學並不難。她其實是很愉快地活在自己的數學運用當中,且自得其樂。反觀大多數受教育的人們,有過半數的學生討厭數學或對數學沒信心,可以說就是「痛苦學習者」,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每一個人都要學數學嗎?」這樣的問題。筆者還是認為,學習心態如何,結果就是如何。學好數學的人和沒學好數學的人,宇宙觀一定不一樣。


  其次,談到「學習方法」。數學該怎麼教,她的原理、定義、公式、定理、公設…等等,都是學校老師的專業。就家長而言,又該如何協助孩子學好數學呢?筆者整理了幾個原則,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 以趣味引發學習動機


  匈牙利教育學者Jeorge Polya 說:「最佳的學習動機是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而最佳的獎勵是專注的腦力活動所帶來的快樂。讓孩子在活動中學習尋找快樂,會讓學習更有成效。」這裡所提到的動機,並非外在的物質獎勵,而是指「內在的動機」。根據這樣的說法,家長可以做的不外乎兩點:

1.以遊戲誘導學習興趣
 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斷讓數學的趣味性展現於孩童身旁,藉以引發學習興趣。比如說,由人行地磚的鋪排方式及火車座位號次結合到「循環數列」、由火箭發射結合到「序數」、由公寓大廈門牌號碼結合到「空間對應」…

2.以情節激發抽象能力
 在國小學童初接觸數學的學習,必定從數數開始。其實單純的計數是一種頗有侷限感的活動,但是家長若能輔助故事情節進來,學習就會變得好玩。比如說:「公主有『一』座美麗的花園,她在裡頭養了『二』隻可愛的花栗鼠。有一天,『三』隻小豬魯莽地衝進花園,一口氣撞倒了『四』棵小樹苗和『五』尊雕像…」這個故事接合的數量和童趣,讓孩子以接龍的方式續講,想像的空間其實大道無法想像,甚至還能結合「分合」、「加減」的概念進來。

二. 以行動驗證學習效果


  數學的學習不是只有紙面的運算而已,她必須和生活緊密結合才會有意義。試著讓孩子自己到便利商店採購物品,不僅訓練獨立性,還能將錢幣的加減乘除實地運用。記得給孩子一支皮尺,讓他恣意測量身旁所有東西,如此一來,「量感」便能建立。所有需要運用到數學的部分,請也讓孩子參與。一家人的旅遊計劃、門票的計算、里程數的累積…其實都是滿好的素材。不過,筆者在這邊作個提醒─請家長多點耐心,千萬不要在孩子前面露出您等不及的表情。


  柏拉圖也曾說過﹕「數學不僅具有它所醉心的美感與秩序,且是日常生活所缺乏的抽象與理想世界的象徵。」請相信,學好數學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帶領孩子進入這個美麗境界的領航員一定是他的家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es1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